天柱县简介

天柱县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县。与湖南省新晃县、靖州县、会同县、芷江县及贵州省剑河县、锦屏县、三穗县接壤,是川渝黔通往两广、江浙的重要门户,素有“黔东第一关”、“中国重晶石之乡”、“贵州高原黄金城”之称。天柱县天柱县 - 资源概况林业(一)天柱县总面积330.165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25.5万亩。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58.1万亩,疏林地面积22.8万亩,灌木林地面积9.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6.7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面积28.7万亩。天柱县森林覆盖率50.7%。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140.4万亩,竹林面积2.5万亩,经济林面积16.7万亩。林份蓄积352.1万立方米。按树种分:针叶林蓄积290.20万立方米(其中:杉木198.6万立方米,马尾松91.4万立方米),阔叶林蓄积9.1万立方米,混交林蓄积52.8万立方米。按森林分类区域分为:商品林区蓄积187.3万立方米,占53.2%,限伐区蓄积66.3万立方米,占18.8%,禁伐区蓄积98.6万立方米,占28%。天柱县年可采森林6万立方米,可采楠竹10.5万根。(二)速生丰产基地林建设。1985年至1989年,天柱县林工商公司利用企业利润、国家林业贴息、林业规费等资金发展森工企业后备森林资源25.6万亩;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营造速生丰产基地林14万亩。(三)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2002年、2003年两年间天柱县共完成天保工程封山育林11.9万亩,以植代播1.26万亩;完成退耕还林45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00000亩,荒山造林25000亩。天柱县 - 县城历史天柱县地图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后改名,1961年复置。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天柱县县总面积2201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326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41万余人,以侗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3%,是贵州省少数民族比例最多的县份之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天柱千户所,属湖广靖州卫;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析会同、绥宁二县地益之,属湖广布政司靖州;崇祯十年(1637年)迁治龙塘,改龙塘县,不久回治天柱,仍复天柱县名。清雍正五年天柱县改隶贵州,属黎平府;十二年(1639年)改隶镇远府。天柱县民国二年(1913年)天柱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年)直属于贵州省;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镇远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天柱县并入锦屏县,1961年恢复天柱县。天柱人杰地灵,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乾隆钦点翰林宋仁溥,侗族农民起义领袖姜应芳均被载入史册,北伐名将王天培、抗日名将吴绍周名垂青史。1949年以后,天柱更是英才辈出,涌现出了张作为、滕树嵩、粟周熊、潘年英、杨长槐、杨抱林、杨念一、杨绍榈等蜚声文坛的作家、画家、音乐家。天柱县 - 人口概述天柱县天柱县辖10个镇、6个乡。315个村民委员会,11个居民委员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天柱县总人口34830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风城镇52194、邦洞镇37512、坪地镇18081、兰田镇26614 瓮洞镇18013、高酿镇27487、石洞镇25464、远口镇23944、坌处镇13902、白市镇30607、社学乡19478、渡马乡16904、注溪乡5008、地湖乡3899、竹林乡13395、江东乡15800。2003年,天柱县辖10个镇、6个乡,315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0.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万人;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40.2万人,占98.2%。人口出生率10.99‰,自然增长率5.88‰,计划生育率93.88%。天柱县 - 经济发展天柱县2002年,天柱县国内生产总值5.5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3.42亿元、0.72亿元和1.4亿元,增长.1.20%、9.76%和11.37%。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粮食总产量12.30万吨,油菜籽产量3680吨、烤烟产量254吨,肉类总产量1.50万吨。除粮食因灾减产4.40%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产。年末大牲畜存栏8.74万头,生猪存栏21.96万头。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更新、退耕还林都有新进展。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6075万元,比上年增长13.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10.0万吨、重晶石7.91万吨、水泥3.24万吨、发电量2220万千瓦时。财政总收入4372.8万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95 万元,增长3.10%;财政支出1.52亿元,增长18.2%。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0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70万元。招商引资项目25个,协议资金1.6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095.5万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天柱县公路通车里程502千米,其中干线公路149千米,新修和改造公路52千米。兴建了一批通村公路,已有224个村修通了公路,占天柱县总村数的71.1%。水电建设成效显著。积极争取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第四批农村电气县等一批重点项目,地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实现完成了第一期农村电网改造。天柱县有218个村实现了城乡同网,占总村数的69.2%。通信发展突飞猛进,固定电话装机2.1万门,农村有75%的村通了电话;移动通信网已形成,移动电话用户1.3万户。开通了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宽带因特网。城镇供水、绿化、市场、电力、通信以及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有所改善,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宽4.4平方千米。天柱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比上年增长4.7%。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最低生活保障投入215万元,受保人员达4.2万人次;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投入305万元,受保人员13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416元,比上年增长5.4%。基础教育质量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99.4%,初中阶段净入学率由上年的77%提高到84%。小学和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分别比上年下降0.33和0.09个百分点。高考再创佳绩,有827人被大专院校录取,重点院校上线人数突破100人大关。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有5个乡镇被州政府评选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天柱县有卫生医疗机构24个,卫生技术人员810人,病床位447张,93.3%的村建立了卫生室,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得到了加强;有文化服务设施21个,有114支业余文艺队伍,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002年4月,天柱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文化先进县称号。有线电视节目增加到了6套,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为83%和88%。2002年,天柱县围绕富民强县建市的目标,以财源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施科教兴县、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小城镇、扶贫开发、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新的突破,发展以开发水资源为主的能源工业、以加工重晶石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以人工种草为主的畜牧业、以脐橙和油茶为主的林果业、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工业,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天柱县 - 行政区划天柱县辖10个镇、6个乡:凤城镇、邦洞镇、坪地镇、兰田镇、瓮洞镇、高酿镇、石洞镇、远口镇、坌处镇、白市镇、社学乡、渡马乡、注溪乡、地湖乡、竹林乡、江东乡。天柱县行政区划天柱县 - 历史名人王天培王天培:王天培(1888年-1927年),男,原名王伦忠,号植之,贵州天柱执营人。其父王大瀛曾任清朝"绿营兵"都司。王天培少年时代进私熟读《五经》。清末废科举,始进天柱县官立小学就读,继进贵阳陆军小学堂学习。1909年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担任宣传工作。1912年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1914年毕业分回贵州,历任黔军见习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详细参见:王天培杨长槐:杨长槐笔名乎石,贵州天柱人,1938年生,1963年于贵州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师从贵州老一辈画家宋吟可、孟光涛、王渔父等,工作后在贵州美协长期从事山水画创作和美术组织工作。其作品主要以贵州山川风物为题材,其代表作有《一江春水来》、《醉玉满春》、《侗乡烟云》等。详细参见:杨长槐吴绍周:吴绍周吴绍周(1902年-1966年)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兼八十五军军长。派名吴见 登,字子斌,苗族,光绪二十八(1902年)二月生于天柱县瓮洞镇客寨村。详细参见:吴绍周姜应芳:姜应芳(1833年-1862年)侗族农民起义军首领。道光十三年(1833年)五月端阳出生在天柱县邦洞镇坌溪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嫉恶如仇,具有侠义肝胆。在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过程中,他英勇善战,冲锋陷阵,威震敌胆。道光二十年(1840年)其父姜老毛被地主胡兴发勾结县官潘光泰以拖欠“皇粮”为由,被囚死于狱中。详细参见:姜应芳天柱县 - 文化概况天柱县天柱属北部侗族方言区,繁衍于此的北部侗苗人民一直传承着重教兴学的传统,因而文化教育较为发达,素有“文化县”之称。在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中,这里拥有黔湘北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古建筑——家祠。这些家祠主要分布于清水江下游的天柱县境内。天柱家祠文化极其深厚,建筑典型、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其中远口吴氏总祠、白市杨氏先祠,建筑规模宏伟,墙上雕画艺术精湛;坌处三门塘刘氏宗祠更是异彩纷呈,成为民族文化之迷。充满神奇色彩的清水江下游家祠群,已成为天柱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和魅力独特的风景线。天柱县家祠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7座。天柱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三门塘民族文化村、远口吴氏总祠、王天培将军故居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柱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侗家人人会唱歌”,侗族民歌源远流长。无论逢年过节、喜订丰收、婚丧嫁娶、宗教礼仪,都要以唱歌来庆祝。侗族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北部地区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伴嫁歌等。玩山、赶歌场是侗族青年男女主要娱乐和建立婚姻家庭的主要途径。竹林的阿婆坳、坌处的平芒、三门塘至今仍保持赶歌场的传统。其景况热闹非凡,真如是“歌的海洋”。天柱县文化单位有县文化广电视局为行政管理部门。其系统的下属单位有:文化馆、文工队、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文化广播电视科稽查队、广播电视站。投资400余万元的县宣传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各乡镇都有文化服中心。天柱县有村级文艺(腰鼓)队187支。天柱县城乡群众文化活动频繁开展。呈现出异常火爆的场面。二00二年四月,天柱县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县”称号。天柱县文化机构:天柱县文化馆天柱县图书馆天柱县文化市场稽查队天柱县文物管理所天柱县电影公司天柱县广播电视站群众文化:天柱县群众文化活天柱县文化节动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有业余文化团队 178支,其中有侗歌班文艺队3支,太极剑队1支,礼仪东队8支、学校少年军乐队28支、企事业文艺队12支,龙灯队16支、雄狮队8支、花灯队4支、秧歌队6支、老年文艺队1支,中老年文艺队1支、侗族阳戏、汉戏团各1 支、民间武术表演队2支、芦竹队1支、腰鼓队83支。这些文艺团队活跃在城镇和广大农村,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文艺宣传,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和服务。专业文化:天柱县专业文艺队和文化馆合署办公。常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每年都要排练 1-2台文艺节目(相声、小品、小话剧、表演唱、舞蹈、快板)送到边远山区和16个乡镇。文艺创作作品49个,自办文艺报和《晓钟》专刊,为天柱县文学爱好者提供学习园地,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宣传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天柱县 - 文化遗产天柱县天柱县是黔东门户,是出黔入桂之要道。现有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纪念地和纪念建筑等各类文物单位150余处,其中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已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统民居吊脚楼、民间工艺(竹编、剪纸、纸扎、侗家织锦)、民间艺术(侗歌、苗歌、酒歌、踩梁歌、祭祀歌、傩文化、阳戏)、民间故事、谚语、谱牒、经卷)、独具物色的宗祠群和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17座)、众多的石刻(石碑、摩崖石刻)。天柱县分别于 1984年、1995年2002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城镇:三星岩、龙泉井、石柱岩、钟鼓洞、观音洞、烈士陵园、飞机场、王天培亲兄弟故居、雷寨县治遗址、乐公堤遗址、杨铁山古墓、“卧雪堂”袁氏宗、乐寨杨氏宗祠、吴绍文故居、龙贤昭故居、周竹铭先生故居、“修竹庐”、紫云岩摩崖石刻(二处)、联山村图腾石柱、岩寨民族村、凤城历史文化名镇、王天培将军墓。邦洞镇:金凤山凤景名胜、乾隆主题诗碑、古银杏、狮子口、金风山地下溶洞、姜应芳故居遗址、高野郑民宗祠、邦洞小学“亘古于兹”碑、织云“将军桥”、织云(章程)民族村、地茶水青岗、邦洞历史文化名镇 。学乡:平甫“古凉亭”、社学碉堡、善缘寺、田心寨龙王阁、龙塘治县遗址( 5 处)。远口镇:吴氏总祠、远口古渡、远口历史文化名镇 。渡马乡:杨柳“龙王阁”、江东古银杏、七月二十坪歌场(遗址)、龙盘陈氏宗祠、岩门杨氏宗祠、江东古庙、龙盘民族村。坌处镇:坌处三门塘清水江沿岸石碑群、镇街头王氏宗祠、抱塘吴氏宗祠、三门塘刘氏宗祠、大冲碑群和石围子、平芒歌场、坌处古渡、坌处镇三门塘民族文化村17处文物古迹。天柱县竹林乡:天华山四十八寨公庵遗址、地坌彭氏宗祠、阿婆坳歌场、地坌古桂树 。坪地镇:阳寨杉木王、圭原始天然林、阳寨古银杏、坪地六月六歌场 。兰田镇:杞寨杨氏总祠、公闪村“禾翠亭碑记”、贡溪“承先永禁”和“遵古重刊”碑群、坪寨犀牛洞。白市镇:湖广汶溪所遗址、白市香樟场、杨氏先祠、新舟舒氏宗祠、宋氏先祠、辞兵洲遗址、宋仁溥衣冠冢、北岭钱塘桥、北岭昌善桥、乐氏宗祠、阳山风雨桥、新舟白岩公、白市古渡、白市历史文化名镇。地湖乡:地湖风雨桥。高酿镇:章寨三拱桥、高酿碉堡、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硝洞风雨桥、地良龙氏宗祠、高酿小学“孔子令碑记”。石洞镇:咸同农民起义军战斗遗址九龙山(省保单位)、槐寨紫檀群、水洞斗牛场。天柱县 - 教育概况天柱县天柱素有重教兴学的传统,有贵州省文化教育县之盛誉。曾培育了著名的少数民族无产阶级革命家、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龙大道,贵州省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贤昭,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序顺,北京大学教授、留美博士肖以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念一等。天柱县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主体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浓浓的党以重教为先,政以重教为本,民以兴教为荣的发展氛围。天柱县教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实施“科教兴县、教育强县,树天柱教育品牌的”宏伟战略,带领全县教职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抓“两基”、促“两全”,着力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校管理,狠抓教学改革,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建成了一批校园美丽,设施先进,管理科学,充满现气息,受到社会赞誉,对青少年学生有着莫大吸引力的中小学。天柱县天柱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4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普通初中21所,初级职业中学5所,完全小学108所,初小64所,教学点38所,幼儿园8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31所。共有在校(园)生80064人,初中在校生25140人,小学在校生45855人,在园幼儿3759人。教师3421人,高中教师391人,初中教师994人,小学教师2056人,学历合格率分别为80%、91%、93%。1985年天柱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为贵州省第一个无盲县;1986年普及初等教育;1992年实现高标准扫盲;1998年“两基”验收达到国家标准;2001年“两基”复查和“普实”工作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的验收;2002年获“贵州省文化先进县”殊荣;2003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县”称号;2003年12月天柱民族中学通过省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步入省级示范高中的行列。百年名校——天柱民族中学:1915年,天柱民族中学诞生于天柱县城凤山书院旧址,位于金凤山南麓,瑞莲池东畔。她采清水江之灵气,集“石柱擎天”之神韵,成为了哺育广大苗侗儿女茁壮成长的一片圣土。天柱民族中学先后席入“省属重点中学”、“中国名校”、“贵州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贵州省普及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和“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之列。天柱县 - 旅游资源天柱县天柱县地处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胜地之一的黔东南州,属于北侗民族风情旅游区,这里西接国家级文化名城镇远、中国漂城施秉,南濒桂林,北临张家界。天柱县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有独特的家祠文化和民族歌会。主要自然景观有金山溶洞、金凤山、三门塘、鱼塘水库等。金凤山雄奇峻秀,是方圆几百公里内的佛教胜地,金山溶洞可游览面积4.7万平方米。三门塘村是考察研究侗族北部方言区政治、经济、文化遗留的极佳处所。天柱县民间每年自发举办的歌会有好几十场,其中阿婆坳“四十八寨”歌会吸引湘黔边界苗乡侗寨的4万多人在此“对歌”。天柱县 - 地方特产省优产品---天柱脐橙:天柱“清水江”牌脐橙属省优质农产品,经专家抽样实测,天柱脐橙平均单果重226.4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13.5%,富含微生素C等多种微量元素,且果面光滑,果形端正、整齐,果质丰富,果肉化渣柔软,酸甜适度,风味浓郁,耐贮性强,品质优良。天柱脐橙地方特产---天柱土鸭:天柱土鸭是利用天柱黑番鸭作父本,三穗县麻鸭作母本进行杂交生产的杂交一代商品肉用鸭,其生长周期短(一般为55-60天体重可达2公斤以上),且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细嫩、味美肉香、瘦肉多皮下脂肪少,多食无油腻之感,是制作烤鸭的上好材料。天柱土鸭现有规模300万只,年出栏275万只。土鸭清香型优质考烟:天柱是中国三大“清香型”烤烟基地之一,所生产烟叶焦油含量适中,吃味醇和,杂气少,销路紧俏,是卷烟生产的优质原料。1980年经轻工部郑州烟科所评为“清香型”优质烟叶,1983年经中国烟草工业标准怀化质量检测中心站评级鉴定,名列中国第一。优质稻:天柱县县通过引进、筛选和选育,繁殖示范推扩了一批优质稻品种,其中米质较好,产量较高,并较大面积推广的有:金优63、金优77、D优527、K优5号、K优047、Ⅱ优162、Ⅱ优7号、滇屯502、云辉290等品种。优质稻5万亩以上,总产量2300万公斤,产值2800万元。

中文名称

天柱县

外文名称

tienzhu county

别名

天柱

行政区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

下辖地区

3个街道、11个镇、2个乡

政府驻地

凤城街道

电话区号

0855

查看更多信息

获取投资政策
一键获取
来自选哪儿数据中心
资讯中心
招商机构
产业园区
政府机构
载体资源
土地数据

报告定制

更多

投资咨询

投资反馈

咨询热线:400-168-6016

留言咨询

姓名

手机号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产业扶持政策
  • 企业投资政策
  • 土地厂房政策
  • 其他相关咨询
  • 关闭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