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简介

丹寨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 ,东与雷山县接壤,南靠三都水族自治县,西与都匀市、麻江县交界,北抵凯里市。全县辖3镇4乡1个国营农场,县境内多民族聚居,有苗、汉、水、布依等18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85.57%。全县海拔一般在 600~1200 米之间,最低 370 米,最高 1701 米。县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县内资源丰富,特别是生物资源繁多,旅游资源也颇具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人文景观独特。区域概况县城距黔桂铁路都匀站50公里,距湘黔铁路凯里站70公里,距西南出海通道贵新高等级公路54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10公里。降水丰富,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2.6~17.2℃。代码:522636。拼音:Danzhai Xian。人口行政1992年1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龙泉、排调、兴仁3个区;将龙泉、金钟、合心3乡(镇)并建龙泉镇,排调、孔庆、加配、羊巫、方胜、党早6乡(镇)并建排调镇,兴仁、烧茶、岩英、新华4乡(镇)并建兴仁镇,扬武、复兴2乡并建扬武乡,长青、龙塘2乡并建长青乡,雅灰、排路2乡并建雅灰乡,南皋、大兴2乡并建南皋乡。以2006年12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全县总人口为16.01万人,在总人口中,0-18周岁人口43043人、18-35周岁人口50974人、35-60周岁人口49054人、60周岁以上人口1706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6.87%、31.83%、30.62%、10.65%。县境内多民族聚居,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85.57%。丹寨县自然资源丹寨县属黔东南州西部矿产资源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气候,赋予了丹寨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被省地矿厅列为“矿产资源有开发前景的县”,现已探明锌、铅、锑、金、硅、煤、铁、磷、镁、钙、铜等 10多种品种齐全、量大质优、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水能蕴藏量为1.46万千瓦,县境多奇峰异山,气候温和,自然环境良好,山林资源丰富,森林木本植物有栲、松、杉、油桐、山苍子等519种,森林覆盖率达57.33%,有韭菜根、酸辣椒、薇菜、生姜、木姜油和果品等丰富的农副产品和绿色产品,以富含硒锌为主要资源依托的农业综合开发前景看好,丹寨硒锌米、硒锌茶、硒锌韭菜根、硒锌南瓜汁、硒锌水以及畜牧水产品等项目开发已初具规模。土地资源国土总面积94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723.3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6%。1990年,耕地面积105317亩,园林用地71万亩。水资源根据凯里水文中心站编绘的等值线,县境内每年平均陆面蒸发500-630毫米(丹寨气象局为605毫米),水面蒸发920-960毫米(丹寨气象局为953毫米),计算出县境多年平均径流深885毫米,相应的处径流量为7.937亿立方米(含地下水年总量1.8亿立方米)。由于境内径流主要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所以各地径流差异较大。县境东部边界多年平均径流深达950毫米,而西部边界仅为650毫米。境内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或河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0条,水能理论蕴藏量51689.12千瓦,可能开发量14610千瓦。野生植物根据林种调查、牧草资源调查和药源普查材料,县境内已定名木本植物91科230属519种,草(藤)本植物43科230种。根据用途,可分为5类。一是以马尾松、杉、阔叶树为主的用材、防护、薪炭林类;二是以木姜子、油桐、油茶、乌桕、五倍子、构树、棕树(罗榈)、竹为主的工业原料类;三是友板栗、杨梅、拐枣、猕猴桃、香菇、木耳、野茶、蕨菜、竹笋、山楂、刺梨为主的食用类;四是以川桂、杜仲、茯苓、桔梗、何首乌、白芨、金银花、天冬、麦冬、黄柏、山药、半夏、泡参、七叶一枝花、钩藤、厚朴、前胡、续断、草乌、龙胆草、一枝箭、白藤、一朵云、岩马桑、三颗针、十大劳动、黄精等为主的药用类,共达430种之多。五是以硬秆草、假俭草、扭黄茅、白茅、野青茅、野鸭草、五节芒、铁扫帚、野菊、蕨类、火棘等为主的饲草、饲料类。珍稀植物县境古老濒危珍稀植物种类较多,已知的有24种,其中列为贵州省第一批国家保护树种14种,占全省42种的33%。主要有银杏、秃杉、黄枝油杉、柔毛油杉、穗花杉、翠柏、福建柏、银鹊树、杜仲、白栎树、香果树、白辛树、闽树、楠木、十齿花、马尾树、檫木、小叶红豆杉、金钱械、青钱柳、野黑豆、野菜豆、野饭豆、野红皮豆等。野生动物现在野生兽类动物,主要有野猪、山羊、岩豹、猴、黄鼠狼、穿山甲、麝羊、箭猪、野猪、豹猫、野兔、白面獐、鼠、松鼠、飞鼠、竹鼠、狐狸、水獭、蝙蝠、旱獭等。鸟类主要有燕、野鸭、布谷鸟、鹰、猫头鹰、猴面鹰、乌鸦、野鸡、锦鸡、竹鸡、韩鸡、鹌鹑、画眉、麻雀、喜鹊、啄木鸟、白鹤等。县境鱼类,主要有鲤鱼、草鱼、鳙鱼、马口鱼、红袍、白甲鱼、泉水鱼、铜鱼、麦穗鱼、乌鳢、角鱼、花鱼、蛇螈等7科26种。节肢动物有虾、蟹,两栖动物有蟾蜍、岩蛙(石蚌)、大鲵等。药用动物类有41科56种。珍稀动物境内濒危珍稀动物,有穿山甲、短尾猴、大鲵、锦鸡、韩鸡、竹鼠、猴面鹰、蛇螈等20种,均主要分布于本县东部山区。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锌、铅、锑、金、硅、煤、铁、磷、镁、钙、铜等10多种品种齐全、量大质优、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被省地矿厅列为“矿产资源有开发前景的县”。丹寨县旅游资源丹寨是贵州东线旅游的重要景区之一。这里有颇具苗族特色的芒筒芦笙艺术;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自然景观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有天下奇泉打鼓井;有千姿百态的彩色金瓜洞;有城郊万亩相映成趣的红、白、紫三色杜鹃;有素有黔东第一瀑的排廷瀑布;绿色宝库猫鼻岭森林公园;还有温柔多情的河流河岔河。人文景观有历史建筑万寿宫;有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省级文物白皮纸(国画纸)作坊—石桥;有中国蜡染艺术之乡-排倒莫;中国芒筒芦笙之乡―排牙等另外,丹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还创造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苗族的古歌、“贾”、习俗仪式歌、情歌、神话等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浩如烟海;苗族和水族的蜡染,以古朴、奇特、粗犷、豪放的风格和浓烈的浪漫写意色彩闻名天下;流传民间的苗历,古老独特,多次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史专家的关注。民族文化丹寨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特别以苗族文化尤为古朴厚重,是黔东南苗族文化的代表。全县总人口16.14万人,苗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8.78%以上,丹寨县地处都柳江、清水江上游,融合了都柳江系、清水江系苗族文化的特点,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苗族、水族等世居民族在千年变迁和繁衍生息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丹寨是少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这里汇集了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另外,苗族古瓢琴舞、翻鼓节、苗族历法、苗族百鸟衣、苗族芦笙词、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苗族婚俗、苗族丧葬习俗等16项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民族文化分布于全县七个乡镇,很多村寨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是贵州乃至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品。全县有101人获得了民间艺(匠)人职称资格,12人为高级工艺师。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4人,省级4人,州级11人。2008年已向国家商标注册管理部门申报注册“锦鸡舞”、“给哈舞”、“石桥古法造纸”等六个注册商标。通过近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宣传、文化、旅游、民宗等部门以及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宣传,其文化价值得到了认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高。2007年,经文化部门申报,省文化厅批复命名了“扬武乡蜡染艺术之乡”、“排调镇麻鸟锦鸡文化之乡”、“龙泉镇排牙芒筒芦笙艺术之乡”、“龙泉镇卡拉鸟笼艺术之乡”、“南皋乡石桥古法造纸之乡”。丹寨民族民间文化种类繁多,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150个之多。这些文化体现了丹寨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和发掘,丹寨民族民间文化的普遍共性是:以苗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在丹寨这块原生态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原生态的地域文化。目前,为外界所熟知的丹寨文化符号首推锦鸡舞、芒筒芦笙舞、给哈舞和蜡染、造纸、鸟笼等。其中,尤以锦鸡舞的名声最为响亮。省内外文化研究专家对丹寨文化现象进行研究,认为丹寨居住的少数民族大多以鸟为图腾崇拜,从原住民的服饰、音乐、舞蹈,精神归属、祭祀等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鸟图腾的文化痕迹,因此对丹寨文化的大致定位,就是“鸟图腾文化”。而以锦鸡舞为代表的“锦鸡文化”就是“鸟图腾文化”的核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芒筒舞《锦鸡舞》和《芒筒芦笙祭祀乐舞》(简称《芒筒舞》):均为丹寨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歌舞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舞蹈。《锦鸡舞》由数支“四滴水”芦笙带动一群女子款款舞动,芦笙悠扬,舞姿优雅而美丽;《芒筒舞》则多见于庆典、祭祀场合,芒筒芦笙声音雄浑,舞姿豪放而张扬。2007年,在贵州省最高水平的舞蹈大赛首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总决赛上,丹寨《锦鸡舞》首夺最高奖金黔奖,2009年第二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上,丹寨《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再次问鼎金黔奖,奠定了丹寨县在贵州省乃至全国原生态类舞蹈上的突出地位。在2009年成都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锦鸡舞》被评为太阳神银奖,在杭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锦鸡舞》以最高分被评为中国传统舞蹈金奖。蜡染丹寨苗族蜡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织布到印染均为纯手工技艺,图案精致古朴,以鸟为尊,其中所蕴苗族历史文化十分厚重。上世纪八十年代,苗族高级工艺师王阿勇曾赴美国表演蜡染技艺,被时任美国总统里根邀请出席家宴表演蜡染,丹寨蜡染故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和“飞进美国白宫的鸟图腾”。至今当地排倒莫、排调、扬武一带尚广泛传承蜡染技艺,艺人辈出。造纸石桥古法造纸:石桥因一座天然石拱桥连接河两岸山崖而得名。最古老的造纸作坊遗址就座落在天然石桥20米对面大岩脚石壁下,石壁宽约百米,高约八十米。石壁前倾,能遮避风雨,是一座极好的天然作坊;内有一清澈的泉水,是造纸最好的水源。1985年,古法造纸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现正在向文化部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汉书·蔡伦传》载:“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载:“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苗族历史上曾长期居住在楚地。楮树当地叫构皮麻,至今仍是石桥造纸的主要原料。石桥苗族先民借鉴古老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构皮,杉根、糯叶、滑树、弥猴桃藤等丰富原材料,融入当地苗族文化元素,经过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纸、压纸、晒纸、揭纸、打包等几十道工序,最后成纸。所以石桥古纸具有纤维长、拉力大、纯天然等特点。在古法纸的生产过程中,从河沤、浆灰、装纸甑、起锅到选料等到大部分工序都是徒手操作,不使用任何现代工具,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的活化石。服饰苗族“嘎闹支系”服饰:丹寨县境内苗族“嘎闹”支系有七个亚族群,他们自古就有把自己的图腾物作为饰品图案来穿着佩戴的习俗。从现在能收到的古老服饰对比,七个亚族群古装差别微小,最能保持原貌的是“雅灰型”的百鸟衣。随着时间的延伸,各亚族群的区别越来越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能体现的刺绣或蜡染技艺上,竭尽其能地表现他们的图腾物—--鸟纹,把鸟纹发展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对鸟的极度崇拜,造就了苗族“嘎闹”支系的服饰艺术形象和艺术魅力,并向外透露了“嘎闹”支系的族源信息。而“百鸟衣”“锦鸡服”蜡染古装等则成为对鸟崇拜的集中体现,也成为该支系鸟文化艺术的经典。贾苗族口头经典“贾”:《贾》流传在丹寨县以及凯里、黄平、台江、雷山、都匀等县市的苗族地区。《贾》为苗语音译,意为苗族经典。它是一种在当地苗族社会中最具权威和影响最深广的独特文类,为亦诗亦歌体文学样式。《贾》分为十二支,有些支下面还分为若干“串”或“朵”,相当于汉语的“章”、“节”,总篇幅约有2.4万行。《贾》包含了古代苗族关于社会与自然的道理、源理、哲理、辩理、判理等程序性内容,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的自然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贾》是苗族先辈留给后人最为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法学、巫学的综合集成,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苗年苗年:苗年(苗语“nengx nix”、“nengx nix naol”),是清水江、都柳江流域苗族群众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自古以来,这一地区的苗族社会中就使用着与汉族地区的“农历”有明显区别的人类最早的历法——苗历。苗历的岁首,即为苗族新年。由于苗族特别的宗族意识和“议榔”社会管理原则,过“苗年”的日期在一个区域的各苗寨中,有按顺序进行的习惯。这种习惯,也使得这些不同的苗寨在各自不同的“苗年”日子里,轮流成为该苗族区域的狂欢中心。“苗年”对于苗家,是庆祝丰收的日子,是一年里劳作的结束与欢乐的开始。到了苗年,芦笙和木鼓就可以搬出来尽情歌舞。从这天开始,苗族群众便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节日,走村串寨,你迎我往,一直欢乐到春天二月里的“翻鼓节”。“苗年”的主要活动,包括杀年猪、打糯米粑、祭祖、吃“年团饭”、跳芦笙等,部分地区还进行斗牛活动。经济发展近年来,丹寨县委、县政府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长工作联系点的机遇和优势,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发展经济,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使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初步形成了肉牛、茶叶、优质大米、中药材、脱水蔬菜等五大特色支柱产业,农业经济呈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与此同时,按照非均衡发展战略,认真抓好“54321”工程向“5个5”工程的实施,即2005年到2010年,基础母牛存栏5万头向出栏5万头优质肉牛转变、优质米种植4万亩向5万亩转变、稻田养鱼3万亩向5万亩转变、茶叶种植2万亩向5万亩转变、烤烟种植1万亩向中药材种植5万亩转变;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保护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丹寨“一纵一横两循环四连线”交通主骨架,打通北上和南下出口通道,搞好大流通,促进大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完善城镇和市政设施,改善环境条件,发挥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周边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2003年,全县GDP为2935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2999万元,财政收入20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0元。踏着时代的鼓点,丹寨人正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工作要求,以“等不得、慢不得”的生命激情为动力,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把丹寨建成一个富裕文明、山川秀美和特色浓郁的小康家园而努力奋斗。特产发展近年来,丹寨县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富民工程,以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念好“特”字经,积极引导和推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绿色生态特色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该县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扶持和壮大涉农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茶叶、硒米、肉牛、蔬菜和中药材为主的五大特色支柱产业。按照“‘走出去’竞争和‘请进来’发展”的思路,积极组织涉农龙头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推介会(博览会),引进了龙德庄公司、喜湘聚豆制品厂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落户丹寨。特色农业步入正轨,借势发力,借资发展,与涉农龙头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俊健实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该公司现拥有资产3585.4万元,年销售收入1593.9万元,纯利润257.6万元,解决就业人员118人。——规模化经营效果明显。该县以涉农龙头企业为“火车头”,把分散点多、水平不高、带动能力弱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有效“打捆”,“抱团”发展闯市,使特色农业告别了“单打独斗”,较好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目前,该县添香园茶业、黔丹硒业等5家龙头企业,成为牵引特色农业发展的“火车头”。——特色品牌效应凸显。该县围绕“巧出‘特色牌’,念好发展经”的思路,组织农业专家为农业特色化、产业化发展现状出“妙招”,做大产业,调优结构,创牌发展,让特色产业“穿”上品牌“衣”。目前,“黔丹”牌硒锌精米获“贵州省名牌农产品”称号,锌硒米原产地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同时,该县加快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强力打造畜牧业、优质稻、精品水果、脱水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等一大批农业特色产业生产基地。据悉,该县优质稻、商品蔬菜、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0000亩以上,推广红阳猕猴桃和葡萄种植20000亩,力争新增50000头商品猪出栏。地理交通丹寨县地处东经107°44′-108°08′、北纬26°05′-26°26′之间,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县城距黔桂铁路都匀站50公里,距湘黔铁路凯里站70公里,距西南出海通道贵新高等级公路54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10公里。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619公里,其中国道29公里,县道77公里,乡道96公里,村级公路417公里,5个乡镇通了柏油路,142个行政村已通公路,未通公路的19个村约155公里(全县最边远的村寨),行政村通车率为88%。全县油路里程83公里。其中321国道线丹寨境29公里;台辰至下司线14公里(丹境段);县道丹寨至排调33公里;乡道大坪至长青5公里;乡村公路镶边91.7公里。根据县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交通工作继续遵循“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确保质且、保障畅通、保护环境、建设与管养并重”的方针,建立和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本着启动内力、借助外力、凝聚合力、增加总量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依托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过境丹寨并在该县设立互通立交和货运站的机遇,加大乡村公路建设力度,努力提升县乡村公路技术等级。以“一纵一横两循环四连线”为交通建设的主骨架,打通北上、西进、南下、东出口通道,力争羊甲互通立交至凯里经济开发区一级公路、丹寨县至麻江下司二级公路和排调码头经雅灰送陇、叮咚至三都介赖、打鱼接互通立交二级公路得到立项,抓好丹寨扬武至雷山大塘、雅灰经夺鸟至雷山达地和南皋经竹留至雷山望丰等县际公路的改造和修建,搞好县内旅游路及乡村经济路建设,完善公路运输网络,提高运输效率和能力。到2010年,实现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机动车路,启动通村油路或水泥路面工程建设,村级公路逐渐开展客运,切实解决农民的出行难问题。历史沿革境地隋朝属牂牁郡,唐朝属黔中道应州地,宋朝为夔州路绍庆府所领56羁縻州南部东段地带,元代始有建置。元至元年间,今县境为都云安抚司和定云府间地。至正十三年(1353年)),境内始有建置,朝廷在坝干置夭坝长官司,管理今县境及巴榔、阳基等地苗疆土务。明洪武七年(1374年),夭坝长官司归顺明廷。十三年(1380年),改为苗夷长官司。十八年(1385年),升为蒙囊直隶夭坝安抚司,仍管理原境土务。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隶都匀府,将巴榔等地划入都匀。雍正七年十二月(1730年1月),朝廷准建八寨厅,厅治在今老八寨。乾隆六年(1741年)纂成的《贵州通志》载其时厅辖境为:“东至黎平府古州杨条寨界一百一十里,西至都匀县太平汛界三十里,南至独山州三角(脚)0屯界六十里,北至丹江通判黄土寨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都江通判底览寨界八十里,西南至都匀县普安司界五十五里,东北至丹江党浪寨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麻哈州隆里界一百里。”厅辖4个土司:夭坝司,驻夭坝,领今岩英、兴仁、咸宁(今属麻江县)、烧茶、龙泉、鸡贾(今属都匀市)、金钟、交梨(今属三都水族自治县)一带,计60寨;扬武司,驻朱砂厂,领今扬武、长青、龙塘、党早、复兴一带,计43寨;排调司,驻排调,领今排调、方胜、加配、羊巫、永乐(今属雷山县)、柳乌(今属雷山县)一带,计39寨;永安司,驻卓佐,领今新华、大兴、南皋一带,计51寨。此后厅辖地域有所变动,据乾隆十四年(1749年)贵州巡抚爱必达编纂的《黔南识略》载:“东至古州同知土地坳界一百三十里,南至独山州羊勇寨界二十五里,西至本府(都匀)苟柿寨界十二里,北至麻哈州铁当寨界九十里,东南至都江厅夺弄寨界六十里,西南至独山州的刁寨界三十五里,东北至丹江厅排富寨界八十里,西北至本府瓮崩寨界十二里。”厅治亦西迁约5公里设在龙井塘今县驻地。八寨厅建制一直沿至民国初年。民国30年(1941年)4月,国民政府撤丹江县(雷山),其西南部并入八寨,取丹江与八寨各一字,称“丹寨”至今。1949年12月4日丹寨县城解放。6日,建立丹寨县人民政府,隶于独山专区(1952年11月改称都匀专区)。同时建立城关办事处和扬武、兴仁区人民政府及龙泉镇人民政府。1956年4月18日,国务院以(56)国设司第30号文件批复,撤消镇远专区,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镇远专区的余庆县划归遵义专区,都匀专区的麻江、丹寨、黎平、从江、榕江5县划入黔东南自治州。

中文名称

丹寨县

外文名称

danzhai County

别名

丹寨

行政区类别

贵州省丹寨县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贵州省

下辖地区

扬武、龙泉等区镇

政府驻地

县人民政府驻龙泉镇

电话区号

0855

查看更多信息

获取投资政策
一键获取
来自选哪儿数据中心
资讯中心
招商机构
产业园区
政府机构
载体资源
土地数据

报告定制

更多

投资咨询

投资反馈

咨询热线:400-168-6016

留言咨询

姓名

手机号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产业扶持政策
  • 企业投资政策
  • 土地厂房政策
  • 其他相关咨询
  • 关闭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加入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扫码快速认领 直接对接企业

    关闭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