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岗区简介

中文名称

红花岗区

外文名称

honghuagangdistrict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遵义市

下辖地区

忠庄镇、长征镇、南关镇等

政府驻地

遵义市红花岗区新华路

电话区号

0852

邮政区码

563000

地理位置

贵州省北部

面积

624平方千米

人口

70万(2013年)

方言

西南官话

气候条件

中亚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著名景点

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

机场

遵义新舟机场

车牌代码

贵C

行政代码

520302

地貌红花岗区原为县级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北倚娄山,南临乌江,位居直辖市重庆和省会贵阳之间,距重庆323公里,离贵阳147公里,全区总面积624.49平方公里,城区总面积43平方公里,辖8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49个社区,53个村委会,14个镇辖居,总人口约54万人,现为遵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简介红花岗区原为县级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北倚娄山,南临乌江,位居直辖市重庆和省会贵阳之间,距重庆323公里,离贵阳147公里,全区总面积624.49平方公里,城区总面积43平方公里,辖8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49个社区,53个村委会,14个镇辖居,总人口约54万人,现为遵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历史悠久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历为黔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属蔽国,附属于夜郎。秦汉属蔽县,唐贞观13年(公元639年)改名播州。明万历29年(公元1601年)改为遵义军民府。1914年,民国政府恢复遵义县名。1949年11月25日正式设市。1997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遵义市设立红花岗区。革命传统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遵义因此名扬中外。红花岗区也是一座拥有众多荣誉的城市,曾先后荣获“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酒文化名城”、“全国十佳绿化城市”、“全国两基达标县(市)”和“国家级科技先进区”等光荣称号。独具特色主要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主的长征文化纪念体系,有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囤,“西南地下艺术宫殿”杨粲墓,佛教名胜金鼎山、湘山寺、桃溪寺以及大板水原始森林等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人文内涵丰富厚重,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城区青山环绕,树木苍翠。湘江、洛江横贯全城,遵义公园、河宾公园、凤凰山公园和碧绿江水自然交融,春华秋实、夏荫冬青,景色迷人,被誉为黔北高原上的一颗明珠。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6亿元。日臻完善川黔电气化铁路和210、326国道横穿全境,贵遵高速公路和遵崇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供电供水能力较强。区内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32.4万千瓦,毗邻的乌渡发电厂装机容量63万千瓦,生产生活用电充足,随着城市、农村电网改造的实施,城乡供电设施有极大改善。先后兴建了南、北郊水厂及红岩、海龙等11座中小型水库,城市自来水日供应能力达15万吨。邮电通讯设施网络完善。现有邮电局(所)25处,拥有现代机械装置邮政转运中心和载波、微波通讯等先进通讯设备,基本普及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此外,区内还具有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防疫体系,其中:拥有科研机构140个,民营科技企业14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万余人,各级各类学校近200所。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族人民秉承长征精神,抢抓历史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全区经济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1年全区(原遵义市)财政收入跨入了全国十大财政县(市)行列,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三番。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总体发展思路,先后实施了“五大攻坚战”、“四个新突破”、“四个跨越对接”、“五个拉动”等发展举措,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2007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2.85亿元;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7.1亿元,区级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5.66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9.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3.84亿元;全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4元。红花岗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以后,全区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2012年率先在全市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按前5年和后5年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07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按12.5%以上增长,经济总量达到109亿,人均GDP约2108美元,为后五年打好基础;第二步:到201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12.5%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突破192亿,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左右,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一个更高台阶,实现人民生活达到较高水平的小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使我区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教育红花岗区有各级各类学校137所,其中,完全小学90所(区属城区小学17所,市属小学1所,郊区小学60所,民办小学12所),教学点1所,特殊学校2所,九年制学校14所,初级中学16所(区属城区初中5所,郊区初中9所,民办初中2所),完全中学11所(区属城区完中6所,郊区完中1所,民办完中3所,企业办完中1所),独立高中1所,职业学校2所。全区学校中,公办中小学105所,民办学校28所,厂矿企事业学校4所,小学共有1139个教学班,初中共有467个教学班。全区在校学生小学55340人,初中26300人,普通高中13500人,职业学校2517人,全区中小学生共计97657人。全区公办学校有教师3330名,其中,城区小学717名,郊区小学1027名,城区中学715名,郊区中学411名,高中教师460名。另有民办(私立)学校教师796人。全区学校用地面积共106.61万平方米,校舍面积35.90万平方米,生均用地面积11.1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3.73平方米。红花岗区1996年通过贵州省人民政府“两基”达标验收,1997年1月原国家教委正式宣布红花岗区为全国第三批“两基”达标单位,1998年被评为贵州省义务教育先进县(市、区)。2002年被市政府评为双线目标考核先进教育单位。2003年被评为贵州省信息技术先进单位、全国督导评估先进集体。目前,红花岗区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9%以上,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毛入学率保持在110%左右,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左右;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保持在98%左右,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保持在98%左右,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99%。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任职资格合格率小学为98.4%,初中为99.2%;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99.5%,初中为97.2%。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率达100%,普通话等级合格率达98.5%,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95.12%,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6.76%,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1.55%。近几年,红花岗区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红花岗区是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课改为契机,推进素质教育,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层推进。以“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提高品行修养;狠抓课堂教学,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大力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为突破口,按三个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红花岗区从2000年起实施以“岗位责任制、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为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遵循“借鉴经验,结合实际,平稳起步,逐步实施,稳妥推行”的原则,以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为突破口,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3年启动新一轮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其特点是实行定员、定岗、定编和人员包干、经费包干,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加快现代教育技术步伐。红花岗区有40所中小学被列为全省计算机工程学校,已建成经省批准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所,并按规定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为全区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2003年5月,红花岗区教育局与贵州振华公司、遵义电信公司合作,搭建了一个覆盖全区教育系统的高速IP城域教育网。此项工程投入500余万元,由承建商垫资,我局在三年内分期付款,目前已完成教育局、教培中心、一中、二中、十一中的网络连接,进入试用运行阶段。今后,红花岗区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开拓创新,为迈上新的台阶而努力。

载体资源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产业扶持政策
  • 企业投资政策
  • 土地厂房政策
  • 其他相关咨询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